收藏 全站支持 IPv6 访问 Hi,欢迎您来到海口健康教育网!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宣传食育 媒体可以做的还有更多

来源: 中国食品安全报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15日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所谓“食育”,是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对国民从幼儿期起即给予食物和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格培养上。近年来,我们国内由政府而家庭,由试点而普及,由专家而媒体,都越来越重视食育教育的尝试与开展,但对食育知识的科普宣传和食育理念的广而告之还远远不够,抓好宣传食育这项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学界、媒体、基层社区和每个家庭共同参与。

食育不是舶来品 宣传有助采众长

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礼记》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反映了食育在中国教育中的家庭模式;在《黄帝内经·素问》系统阐述了食疗食补的思想;孔子曾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由此可见,食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已经产生,但形式多限于口口相传和经验传承,既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理念,也没有衍生出专业的教育宣传。

“食育”真正成为一套体系,是源自日本,《现代用语基础知识》将其初步定义为“使孩子们具有选择食物能力的教育”。出于着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国民健康意识的目的,日本政府于2005年6月制定并颁布了《食育基本法》,以前言和总则中的一至八条为基础,对“食育”的释义做出了详细规定:“所谓‘食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国民学习与掌握饮食有关的知识,培养正确的食物选择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一种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充分融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帮助,社会给予积极支持和宣传的食育教育架构。此后食育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美国、欧洲国家等都在学校开展以农业、食物、营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向国民宣传健康饮食与营养均衡摄入的重要性。

在我国,近年来食育逐渐被接纳为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的食育包含了四方面内容和五个基本点:四方面内容,即加强人们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通过对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使人们对食物产生感恩之心;以食为媒,培养良好的家庭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人们健康的身心以及丰富的人性。五个核心内容,即提高民众对饮食的关心、养成营养均衡的健康饮食习惯、努力预防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疾病、提高饮食的安全性、继承传统的饮食文化。

通过食育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一代一代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得到改善,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质才会不断增强,民族竞争力才会不断提升,这是非常基础性却极其重要的工作。

食育需顶层设计 宣传可深入人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食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从过去只求吃饱,到如今追求吃好,还要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吃出涵养,吃出健康,吃出文化。于是,随之而越来越重要的食育,就不仅是关乎食物与健康的教育,更是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基础。

在这样一个物质与思想都极其丰富的时代与社会,加强科学宣传,助力食育知识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全民优势和主流媒体对正向价值的引领作用,传播正能量,能够让良好的食育教育活动在大众文化中掷地有声,深入人心。

我国于2006年正式引入“食育”的概念,李里特在《“食育”是国民健康的大事》中提到“食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甚至从婴幼儿开始”。其后,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食育的价值,强调为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以此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尝试,但普遍存在影响力小,辐射面低,宣传量少等问题。我国的食育活动与科普,仍然需要以顶层设计为纲,媒体宣传为器,惠及家家户户。

在顶层设计角度,近年来国家在食品安全宣传周和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中已逐渐铺开,尤其今年,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更是凸显出食育的重要性。2020年5月,第6届全民营养周和中国学生营养日分别以“健康中国,营养先行”“合理膳食、全民营养新时代”为宣传口号;以“合理膳食、免疫基石”为传播主题,同时发起“兴新食尚、推行分餐、预防疾病、减少浪费”的全民分餐制倡议,真正将食育的顶层设计模式推而广之,也是在疫情特殊时期给予民众了解食育和践行食育的一套响鼓重锤。

以全民营养周和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为代表的国家、政府层面领衔开展的食育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通过以科学界为主导,以主流媒体为喉舌,全社会、多渠道、集中力量传播科学营养知识,使民众了解食物、提高健康素养、建立营养新生活,让营养意识和健康行为代代传递,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国“营养梦,健康梦”。这类活动对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顶层设计赋予的特殊定位和主流媒体给予的密集传播,为之后的食育理念宣传建立了良好范式。

食育需人尽皆知 媒体必责无旁贷

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吃饱”早已经不成问题,但“吃好”和“如何吃好”却逐渐成为挑战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媒体如何在大型活动播报之余,将食育科普宣传常态化?媒体怎样宣传,才能让读者能够对食育知识喜闻乐见?媒体如何引导读者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这都是微观角度,食品行业媒体人必须时刻思考的问题。

食育是需要面向大众进行的,食品安全类媒体因为受众广泛、专业对口,可以更好地担当食育科普宣传“工具”。比如,食品安全类报纸或新媒体,作为视觉媒介,可以将传播内容设计成为小知识手册进行专题报道;或者通过有形的版面和稿件传达深度信息;或者借助科技手段,利用新媒体将不易理解、专业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简单化、形象化、科普化的通俗易懂内容,更大范围地输送给全社会读者……用有趣有益的科学知识帮助社会大众充分了解食育,避免误导。

作为食品安全行业的媒体从业者,我们身负向大众科普健康的重任,也有义务对如何有效进行食育报道进行持续长期探索,并不断尝试总结和开发新型传播方法。食育科普宣传不是一厢情愿的知识传授,而是要讲求传播效果和信息抵达,媒体必须注意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例如以下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渠道坐标系和直接宣传与策划播报的内容矩阵,或可作为与媒体同仁共同探讨的媒体宣传工作模式。

1.关注新闻、开辟专栏

食育与健康从来都不是孤立于社会事件之外的,食品安全类和健康类媒体要紧扣社会脉搏,依托社会事件展现专业视角。有形的专栏和文字是报纸的传播长项,专栏的连续性、可保存性使其成为“食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时刻关注有关社会新闻事件,解析其中隐藏健康信息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撰写营养科普文章,告诉读者什么东西怎么吃更有营养。此外,还可以安排记者广泛走访医院科室或营养机构,针对一些疾病做出饮食提醒。

2.专题策划、连续报道

专题策划是一种连续性、集束性的报道模式,赋予微小事件以力量,可以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集束、整合,使其具备超强的传播效果,并因为连续性和事件性,以及共情基因,得到读者的连续关注。

3.借助新媒体探索“食育”报道

随着科技发展,媒体宣传方式已然日新月异。传统媒体在版面之余,有了更丰富的传播渠道和手段,例如《中国食品安全报》新媒体矩阵即是一例。传统媒体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形式多样的内容,更可以打消时空界限与读者无缝对接,在互动科普的同时采集读者需要,就热点问题做专题稿件。通过“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真正让互联网跟传统食品行业深度融合,更大范围宣传食育对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借助大数据应用,建立人体健康大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从人们的健康需求、健康管理、健康知识等方面入手,开展好食育宣传教育工作。

4.举办科普讲座和公益活动

食品安全类和健康类媒体本身在行业内具备丰富的资源,加之新媒体手段辅助,就更加有义务也有能力邀请医疗、保健、营养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举办线上科普讲座、专题分享等形式向社会宣传食育知识,同时媒体可以在授权情况下对讲座内容进行回放,让无形内容成为有形的科普读物,惠及更多读者。此外,媒体也可以充分发挥联结作用,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公益性活动,让营养科普与专题活动灵活搭配,增强科普宣讲的活泼性和参与性,达到读者、报纸、社会合作方的“三赢”,更贴近生活地让读者亲身体验“吃的教育”。


我们的微信

Copyright © 2018 海口市健康教育所 www.hkjkjy.com 支持 IPv6 访问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市健康教育所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椰海大道56号
电话:0898-65857051 邮编:570203 琼ICP备15001727号 技术支持:布谷网络,累计访问人数: